孙子 治国之道 文化的传承 国学 人物志

时间:2019-12-05 13:15 来源:未知 作者:sckailai 点击:
望星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像没有飞上星星的人一样,永远无法体会到战争给人类的历史所赋予的那份厚重。
虽然“一胜一负,兵家常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谁又愿意趋于下位,中国有句俗话叫:“人往高出走,水往低处流”也许正是这种写照吧,否则历史上也不会有卧薪尝胆、胯下之辱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承,留下的不仅仅是灿烂的文化,还有朝代变更所带来的惨烈的战争,说到战争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
孙子不像老子那样柔武,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也不像主张“兼爱、非攻”的韩非子一样热爱和平,但是我们从这位兵者身上看到了他的智慧,领略了他那让世人沸腾了两千五百年的思想。孙子虽然是一位武者,可是他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泛泛之辈,他的军事思想直到现在也为人所称道。但是他具有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观点的军事思想并非没有缺点或错误,即便如此,他的军事理论著作已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并且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美国的约翰•科林斯曾不就说过:“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的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两千五百年的穿越,这难道不是唯物论中“与时俱进”最有利的写照吗?
孙子主张慎战,他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便指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慎重研究悉心考虑的并且他又警告国君不可因愤怒而兴兵,将帅也不可因恼火而交战,一定要瞻前顾后,以国家利益为尺度作出决策。在朝代更替的过程中,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祸是巨大的,即使君王通常会在大战之后制定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若不是天下百姓的数量急剧减少,人民真的到了食不果腹的地步,君王怎会特意颁布一项休养生息的政策来让自己的国家恢复气数。美国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为了宣扬自己民主、自由的思想而对伊拉克开火了,美国的开战给伊拉克人民带去了极其惨重的损失,本来一个好好的国家。现在变得支离破碎,国不成国,家不成家。随便走在伊拉克的大街上,竟然看不见一处完整的房子。那么多的儿童小小年纪就成了残疾人,甚至失去了所有的家人,失去了所有可依靠的。所以,为君者一定要慎战,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幸福的生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不懂得慎战的君主,他的统治一定不会长久。
 一个君主要有慎战的观念并不代表君主不能打仗,战争在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手段,战神拿破仑也不会创造出如此庞大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康熙皇帝也不会坐拥如此广阔的疆土。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的观点在《孙子兵法》中屡见不鲜,但是孙子所给我们展示的不光是他关于战争论述,他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策略体系。对,战争不光需要军队,还要用策略,不然毛泽东怎能凭借“四渡赤水”摆脱敌军的追捕?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只用策略运用得当,还怕战争没有胜算吗。兵法是对态势的控制,战争中对势气的把握是很重要的,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借着对士兵战争中的心理变化战胜了齐军;诸葛亮当年以一琴演绎了一场绝世的空城计支助敌军的脚步。可见正确运用策略可以使战事得到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好的策略有助于对战事的把握和扭转逆局,但是若是运用不当可能会造成不可挽救的后果。当拿破仑驰骋大半个欧洲大陆,只有俄国没有被他控制的时候,他虽然也考虑攻打俄国的后果,但是他那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却在他疯狂的侵略中衰退了。没有人会料到俄罗斯的寒冬会成为拿破仑狂野野心的终结原因,面对早已习惯寒冷、无时无刻不出现的俄国追军和游击队,不可一世的拿破仑也畏惧了,华丽的军装隐藏的致命弱点让本就不适应寒冷的法军更是无所适从,昔日勇猛的法军不是战死就是冻死,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不到3万人,此次战略的失误使得曾经让整个欧洲都战栗的大军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因为一次小小的“计划不周”,法兰西第一帝国元气大伤,日益衰落的法国面对的敌人变成了曾经被迫臣服的整个欧洲。
 

 
 
自古商场如战场,如今《孙子兵法》已被运用于更广阔的领域,美国一位营销学家说过:“孙子最基本的哲学信条是,如果你能够仔细规划好你的战略,那么那么你就能够获胜;而且,如果你能够拥有一个真正伟大的战略,你甚至可以不战而胜。这种东西侧重于用战略智慧来击垮对手的战略思想与西方大不相同,后者强调行动来取得胜利。”QQ360之争,QQ正是因为没用重视公众的力量,冒然引起祸端导致自身营运遭受公众不满,这是战略上的失误;不可否认的是QQ从立足中国之后,确实也确实通过自己在战略上的运用保持了良好的运营业绩。如果是势均力敌的话,战略的运用当然就得更上一个层次了,在软饮料行业,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始终引领着行业的潮流,在互相竞争的过程中实现了各自的不断壮大。它们彼此间在战略战术上无不针锋相对,在品牌博弈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标榜经典的可口与渴望无限的百事在风云变化的市场经济运作环境中依然屹立不倒。
李世明凭借其自身的谋略与胆识以及他周围的一批人才,在玄武门之变后即位为帝后,他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李世明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明德于天下的唐太宗出身贵族,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做事果断,不拘小节,他曾经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能有这样见地的人,他的个人修养自然不在话下,唐太宗有猛有谋并且身边多为有才之人也对其开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这为治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唐朝的繁荣进一步证实了唐太宗治理天下的能力,中国人直至现在也被一些外国朋友称为“唐人”,可见唐朝在那个时代的影响。李世明亲眼见证了隋末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认真吸取了隋朝短命而亡的教训,果断的调整了统治政策,向人民实施了让步政策,他在治国上更加注重制度的建设,实施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之恢复了经济;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直至现在,中国的学生仍然依靠着高考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唐太宗善于纳谏,精于用人,为了能够听取不同意见,他导人进谏,要求畅所欲言,强化谏官功能和强调各部门要各尽其职,对魏征的犯言直谏犹能思后采纳,周厉王就是因为没有重视臣子的谏言,没能理解“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而失败,与同为封建王朝的秦朝相比,唐朝亦没有出现秦朝为寻人心而发生的“指鹿为马”的事件,唐太宗深知:“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广开言路才能真正体恤百姓,天下才能太平。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重用人才,在唐太宗的时代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否则哪位君王愿意为自己的臣子写上这样一首诗?“房谋杜断”如果没有发生在唐朝那才奇怪呢。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曾经说过:“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唐朝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在的科学发展观到是有如出一辙的感觉,唐太宗的开明让唐朝的思想变得活跃,最终得到了“贞观之治”的盛名,唐朝因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古。
“治大国若烹小鲜”,唐太宗的烹饪技术值得后人从多方面进行借鉴,不得不说的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共生共荣,创造了中国历史的一个神话,他们的相遇,注定了这场千年的赞叹。
朝代的更替自古便是无可厚非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场“陈桥兵变”结束了五代十国,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王朝。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中国文化诸多高峰都与宋代分不开,讲学术思想,有汉学宋学、宋明理学;论文学,有唐宋文学,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论绘画,宋元山水是中国绘画最高水平的代表。宋朝的教育、史学和科技在历史上是一个发展的时期并凭借其自身的优势让世人称赞,宋朝多方面的成就不会比任何朝代逊色,而且超过了同时期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宋代是中国真正具有塑性作用的时期之一,虽然它在中国历史上称不上昌盛之世,但它无疑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昌盛的时代,其社会、经济、政治、思维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20世纪中国面貌的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一位名曰孔子的圣人以及他所宣扬的儒家思想。没有动用任何武力,凭借“仁”的思想就凝聚了一个民族,这就是孔子的伟大,从春秋战国到现在,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多少能人志士想要传承自己的“道”,只有儒家做到了,是孔子借助教育的力量将这份精神力量传承了下来并影响着后世,文化的力量的确不可小觑,否则汉人的数量有怎会变得如此的庞大。康熙帝也不会为了统治努力学习汉族文化、日本也是靠着发展教育而变成了昔日的强国,而中国也正凭借着教育的力量一步步走向强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宋朝也是如此,从文化的角度从新塑造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甚至无形中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命运。
明清,中华人民的命运大翻盘,要是没有那位伟人的出现,也许我们就变成倭人了吧……又或许我们依靠自己强大的意识形态将侵入者同化了,那么现在的我们也就不是这样的我们了吧?
对于天朝大国的自喜使得中国错过了太多太多的机遇,当西方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的时候,中国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担心着别人学走了自己的“技术”,这种闭门造车的想法真实愚钝!这200多年时间的发明创造技术改良就人类发展史而言是无以伦比的,而中国就这样从世界一流大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国家。幸而一位伟人横空出世,否则现在我们可能也成众多难民中的一员了吧。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国学思想对他本人的成长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毛泽东在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信中指出:“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缔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毛泽东认为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对于人心有着很严重的损害,导致了中国人民奴性的生成。他号召争取思想解放,希望能够解放个性,认为压抑个人自由、违背个人自由的文化势力和政治势力都应该取缔。接受过中国传统国学教育的毛泽东深深的明白中国人民的心理以及他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的了解,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提出号召人民解放思想这样正确的口号。中国的历史给了毛泽东多谋善断优秀才智,是他对战略形势急剧变化能够冷静分析、当机立断。他依靠自己对历史中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等著名战役的灵活运用,更加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军事领导才能,和纸上谈兵的赵括比起真是天壤之别。博学多才的毛泽东在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后理性的分析中国革命的问题带着中国人民的渴望走出了一条只属于中国人民的道路。但是对历史学有着特殊偏好的毛泽东对经济学、自然科学知之不多,与打天下相比,毛泽东对天下的治理使得建设时期的社会主义的决策出现了众多不合理之处,单一国学教育的弊端显露无疑。中国的国学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可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还可以帮助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中国历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甚少,这也是为什么接受中国传统国学启蒙教育的毛泽东不懂自然科学的原因的,这样中国自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众多不合理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了。纵观毛泽东一生,我们依然对他充满了感谢,是他为我们打下了一片乐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变迁,中国终于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管理活动源远流长、自古即有,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对策、法制、利器、求实和节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而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与管理的时间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它是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先人依靠经验尚能创造出“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也能扭转时局为旧中国管出一片天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重视管理的力量。
西方管理的思想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经纪人观点开始就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管理的职能也随着时间经验的丰富不断的细化,但是除了从原则上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我认为新时代的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组织内部人、事的管理,新的管理应该更加注重对组织内、外部人际关系的管理。组织内部需要团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内部的团结就是作战的武器。唐太宗就是一个讲求团结的君主,他不仅重用拥护自己的人,而且重用反对过自己的人。他救下了曾反对过其父李渊的李靖,委以重任;魏徵曾经力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太宗就位后不计前嫌照样重用。正是因为唐太宗广泛团结人才,形成了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贞观之治才有了组织上的保证。对外的关系的塑造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信任度还可以练就市场无形的通行证、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并且增强组织的凝聚力。1990年,中国北京第一次提出申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北京以2票之差落败于澳大利亚的悉尼,与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擦肩而过;1998年,北京第二次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一次的北京摒弃了以前干瘪的形式,重新包装了自己的形象,赋予了舞动的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独特的、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印章篆刻和书法艺术把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并且北京奥申委还邀请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和国际奥委会官方制片人、世界著名体育影片导演格林斯潘先生共同合作,为北京申奥制作宣传片,邀请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宣传片修改音乐。由于他们的参与,北京制作出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申奥宣传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美好形象,为中国与外界的交往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平台。中国对外界留下的美好印象为中国申奥成功创造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只有认真的对组织内、外部人际关系进行管理,才能为组织的未来创造更过的机遇。
识人用人对每一位管理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当然《人物志》中所说的阴阳五行固然也有他的道理,但是最终发挥作用的依然是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俗话说的好:“好钢用在刀刃上,也就是说,要将关键的东西用在关键的地方,它发挥的作用才会是最大化的。
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合理选择人才,只是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起点;在使用人才过程中,若出现用人不当,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因此,只有通过合理用人的环节,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真正调动所选人才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对于眼睛近视的人来讲,佩戴近视眼镜有助于其看清事物,但是如果将一副近视眼镜给视力好的人来戴,而不给近视眼的人戴,想想这个结果,肯定是两个人都看不清东西了,这就说明:一件东西,判别其是好还是坏,关键是看其所发挥作用的位置对不对。同理,对于一个人来讲,判别其价值的大小,关键也是看其所发挥作用的位置对不对。人才的地位与人才能力的发挥成正比,一个有能力的人受不到重用,能力得不到发挥,必定会感到压抑,工作也不会积极,这必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一生的辉煌时期。这一辉煌时期是用人者和人才共同造就的,也就是说,人才之所以能发出光彩,与管理者对他的合理起用是分不开的。因此,管理人员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把还没有露出光芒却极有潜质的人才从队伍中挑选出来,安排在能够激励他成长的重要岗位。这需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是起用的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该员工一生中才华最突出、精力最充沛的时期,因而也正是能够最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时期,这样,该员工就可能为企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其次,是起用的时机。这应是最能激励员工成长、进步的时期,只有在员工把自己成长与企业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使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在这时,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大胆地、及时地把员工提拨到重要的岗位上去。要想合理使用员工,就必须考虑员工能力与岗位是否相配。有多大的力,挑多重的担。管理者应凭借更为系统的理论来分析员工,使他们的能力与岗位相适应。把个人素质与群体素质相吻合,让员工的成才轨迹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为员工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常言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管理者要尽可能考虑被使用对象的兴趣、爱好和个人意愿,以此来合理安排他的工作,这样处理比违背他的意愿,单纯靠运用行政手段强迫他从事某项工作,会获得更好的绩效。这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并且鼓励员工勇于自荐。在用人过程中要授以职权,用人不疑,尽量满足员工在成才和目标选择方面的正当要求,努力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
性格决定命运,气量决定格局,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宋朝政治的不作为以及毛泽东的伟大成就与其领导者本身的性格以及后期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已经具备一个优秀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才能,何不仿效他们为自己闯下一片蓝天?
  
国学一班     王彦明学习一年的感悟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